《财米油盐》|地球频频“变脸”,极端天气该如何应对?

发布时间:2024-11-01 07:53:45 来源: sp20241101

近年以来,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,影响着每个普通人的生活。

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年度报告,2023年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。这一年,全球范围内大雪、冰雹、高温热浪、强对流天气返场不断,给社会生活生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。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自然》杂志上的研究显示,未来26年内,预计包括创纪录的高温、严重的洪水以及野火等极端天气会使全球收入减少大约19%。

地球气温出现峰值 极端天气频率、强度双升

地球频频“变脸”,原因何在?

国家气候中心二级研究员周兵告诉人民网《财米油盐》,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发生,强度也在明显增强,究其原因,主要包括两方面——

一是全球变暖。周兵介绍,人类活动被公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。其中,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碳排放量,占到了生活碳排放量的15%-20%。2022年,巴基斯坦约三分之一的国土被洪水淹没。分析表明,人类活动的影响占到了该事件的50%-75%。

二是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。据了解,厄尔尼诺事件,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高的现象;拉尼娜事件,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。“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冷水、暖水事件,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,同时也会推高全球变暖的温升幅度。”

周兵介绍,2023年,受厄尔尼诺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,和工业化之前平均温度相比,全球温升已达到1.45℃。

气象灾害呈现新特征 防灾减灾进入关键期

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,每个个体都无法独善其身。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指出,全球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,导致气象灾害呈现出长期性、突发性、巨灾性和复杂性等新特征,给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增加了难度。因此,需要建立新型的防灾减灾救灾模式,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。

当前,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科学应对的准备。从政策层面看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“加强气象服务”等多项工作与之密切相关。

汛期当前,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也进入关键时期,中国气象局已于近日专题部署近期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,提出了多项“硬”要求,包括“精准研判灾害性天气强度、范围和起止时间”“强化临灾预警和高级别预警‘叫应’”“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预警指向性,及时启动应急预案”等。

极端天气预报难精准 公众应及时关注预警信息

极端天气的突发性、局地性特征,导致其准确预报仍是全世界气象领域公认的难题。

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副首席预报员李晓兰表示,为最大程度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,公众应及时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报、预警信息,迅速采取科学的避险措施,保护好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。

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,气象灾害预警设为蓝、黄、橙、红四个级别,分别代表一般、较重、严重、特别严重。以降雨为例,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,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。

“如果看到了暴雨红色预警,说明情况非常紧急。”李晓兰表示,公众应避免前往山区、河谷等地质灾害隐患区,注意防范山洪、城乡内涝等各类次生灾害,同时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,加强防范,及时避险。

总策划:孙海峰

制片人:章斐然 谢婷

监制:吕骞

策划:陈键 李佳

出镜:申佳平

记者:崔靖芳 唐晓彤 刘烨烨

摄像:任峰涛 朱浩铨

剪辑:史新培

设计:林珊珊

包装:赵晨

专题:《财米油盐》——你的财经宝典

(责编:申佳平、高雷)